『賽德克‧巴萊——太陽旗』觀後感

Posted by : antithesis |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 Published in

雖然就事論事,常讓自己被貼上「不愛台灣」的標籤,但個人相信許多事實終究無法靠操作表象逆轉,硬把黑的說成白的,既逃不過明眼人的法眼,也熬不過歷史的公斷,還不如大方承認失敗來得光明磊落。想想當年若所有美國人都認為自己國家在越南的所作所為是對的,而拒絕做任何逆向的質疑及省思,如今美國會少了多少寶貴的文化資產?


整整兩年的期待,當然希望換得一部無可挑剔的好片。可惜無論怎麼看,『賽德克‧巴萊——太陽旗』也稱不上是部好電影。雖然個人也不喜歡『海角七號』,至少認為那是個起承轉合結構工整的好故事。很遺憾的,雖然一改『海』那幼稚膚淺的演出風格(畢竟類型不同啦),但『賽』不僅繼承了魏德勝在『海』中那以今人之心度古的當下心態(present minded)老毛病,就連架構也流於鬆散,節奏亦流於混亂。堂堂兩個半小時的片長中有多幕拖泥帶水的內心戲,竟仍無法將角色性格、與賽族的價值觀解釋清楚。而許多理應「熱血煽情」的動作場面,卻因拖延過長而張力盡失。冗長且一再重複的配樂,更助長了此一問題的嚴重性。或許租DVD回家快轉看,或許至少較能激起一絲情緒的漣漪。若娛樂效果與藝術價值皆匱乏,試問編導意圖藉大資本、大篇幅傳達的,究竟是什麼樣的訊息?


所謂當下心態的老毛病,指的是魏導似乎對日治時期的情境情有獨鍾,但考證上老是顯得用心不足。『海』中的日語對白說的是時下年輕人的日語,毫無戰前老日語的氣氛,當時年輕人之間的感情觀,也非宿命得有點讓人質疑。儘管這點曾有日本觀眾指摘。而『賽』片不僅日語問題依舊,就連1895年反抗日軍的台人,說的也是諸如「稍等一勒」或「尬伊拼啊」之類的現代台語。不禁教人懷念起侯孝賢片中某些某些不經意流露的細節,諸如『戲夢人生』中的戰前口號「台湾は新しい日本」,或『悲情城市』中的「快叫客家醫生來」,短短幾秒,也能讓觀眾在新鮮感中,見識到編劇者對還原歷史的熱情、與鑽研探究的底蘊。


業已有人詬病的道具考證姑且不論,劇中尚有不少歷史謬誤,在此稍事列舉:
(1) 1895年日軍據台的橋段中,有遇伏日軍以手榴彈抵抗賽德克人的情節。但手榴彈在當時的歐洲以外尚未普及,日軍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才體認到手榴彈的重要,遲至1907方有制式化的「壺型手榴彈」,暴露出編導對當年較今原始的戰爭風貌考據不足。(相關資料可見:http://bbs.tiexue.net/post_2537410_1.html
(2) 劇中,道澤群的鐵木瓦力斯,於1895年日本據台前夕與莫那魯道結怨,當時雖是個十來歲的小毛頭,但兩人於1930年霧社事件前夕重逢,時隔35年,理應是個年近半百的中年人,劇中由馬志翔扮演的成年瓦力斯,卻還是個血氣方剛的少年郎。
(3) 婚禮上殺牛的橋段也令人匪夷所思:不分漢蕃,食牛在台應是戰後才開始普及的習俗。1930年當時,連平地大概也沒幾個人吃過牛,生蕃居地更是連飼養豬隻都有困難,何來牛隻?


精彩的橋段不是完全沒有,諸如莫那魯道率領賽族與其他部族交易卻慘遭背叛,傷亡慘重後倉皇遁逃,或乘小學運動會舉事出草時,連賽族小孩都拾起武器斬殺日人婦孺,都能讓觀眾震懾地體認到當年的蕃地仍是個殺無赦的世界,情勢和價值觀均與時下有極大出入。可惜除此之外,已無多少驚喜。


此外,全片特效雖顯陽春,但飄落日本探勘人員記事簿的櫻花、串場的小小虎頭蜂、停駐林稍的吉祥鳥,都可看出魏導的小小巧思。但這手段頻頻使用,恐怕只會淪為空泛的煽情。希望許多年後,日本軍官一刀斬斷台灣民主國國旗的畫面(十分不自然!),不要如『猛龍過江』中,李小龍與羅禮士待競技場中小貓「喵」了一聲立刻開打的畫面般淪為笑柄。


根據日本官方紀錄,整起事件中,相對於賽族戰死七百人、被俘五百人,日方僅損失士兵22名,警察6名,味方蕃21名。較之『賽』片第二部『彩虹橋』卻似乎給人賽族殲敵無數的印象。就這問題,個人毋寧相信日方說法,因所有戰死者(連非日人的味方蕃)均被留名祭祀於靖國神社,應無掩飾損失之可能。這牽涉到又一個問題:霧社事件究竟是重創強敵的英勇起義,還是敵我懸殊的大屠殺?前者是壯烈史詩,後者不過是無奈悲劇。悲劇自有悲劇的詮釋角度與呈現方式,硬是套上史詩的包裝,只怕是以大而不當的粗糙,扭曲了魏導滿腔熱血、亟欲重現的歷史。


順帶一提:日前五月天成員公開揶揄高中時看『愛情萬歲』,片尾的哭戲看得兩人面面相覷。自『海角七號』賣座以來,昔日被視為台灣之光的藝術片,頓時成了致使國片走上歧途的過街老鼠。其實,有誰下令過藝術片與娛樂片不能並存?別忘了當年仍有朱延平的電影,娛樂片不爭氣是娛樂片自己的事,以偏概全地譴責唱藝術高調的風氣敗壞國片,怎麼看都不過是推托之辭。

也許侯、楊、蔡等導演的片子,在國際上頂多只能是藝術片影院中的art house hit,但試想美國、印度以外的非主流國家電影,有幾部能造成全球轟動?加拿大的『帕斯尚爾戰役』、泰國的『烈血暹士』、或印度的『阿育王』,均號稱是當地電影工業耗資最鉅的史詩片,但在國際主流社會可有掀起多少波瀾?既然這目標無法企及,至少咱們上一代名導在國外贏得的掌聲,還證明了台灣能有足夠的文化高度。就這點上,個人得為他們說句公道話。


p.s. 一部不夠嚴謹的歷史片給人的驚喜,或許還不及一篇嚴肅的歷史論文。請試試以下這篇小琉球先民的探討,是否比『賽德克‧巴萊』的陳述更讓人感到新鮮?
http://ianthro.tw/p/104

意見

  1. 匿名

    鋒利,見血的評論....此片明顯看出導演爛加味精的意圖,
    顯然他很清楚矯情,賺人熱淚的橋段是票房保證,
    但是這種味精可能儘是吸引了那些嗜食味精的台客來支持他,
    那麼台灣這口井之外呢?

    2013年2月12日 晚上7:02

Leav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