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情人節

Posted by : antithesis |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 Published in


 一年一度的情人節再臨,但今年被濃濃的年節氣氛給沖淡了。萬幸萬幸。

 維基百科「情人節」一則,對這日子的起源有如下敘述:
 《世界書籍百科全書》提供進一步資料表明關於情人節的起源,其實眾說紛紜。該百科全書指出:「據說在公元200期間,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禁止年輕男子結婚。他認為未婚男子可以成為更優良的士兵。一位名叫華倫泰的教士違反了皇帝的命令,秘密為年輕男子主持婚禮。……傳聞說華倫泰於公元269年2月14日被處決。據《天主教百科全書》指出,公元496年,教宗哲拉修一世在公元第五世紀末葉廢除了牧神節,把2月14日定為聖華倫泰日。」這個節日現今以「聖瓦倫廷節」——亦即情人節——的姿態盛行起來。

 有趣的,是這節文末那段有稍帶私人觀點之嫌的評論(但我特愛最後一句):
 不管情人節的真正起源如何,這個習俗源於古代的信仰,得以基督教國的「聖人」來命名。情人節也受商業界所利用,成為向人謀利的另一個藉口。
 同文中,日本的慶祝方式著實是商界謀利精神的最佳展現:
 女性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而男性則在一個月後的白色情人節(ホワイトデー,White Day)回禮表衷腸,這是日本商人於1977年炒作的結果。《讀賣新聞》解釋說:「禮物指定是白巧克力,原因是避免吝嗇的男子把女友送贈的巧克力收藏起來,然後又將其原封不動地作為回禮。」
 相較之下,回教世界就真是鐵錚錚了:
 沙烏地阿拉伯信奉伊斯蘭教,而西方情人節被認為是一個帶有濃重基督教色彩的節日,宗教警察在情人節臨近取締被認為是和情人節有關的商品。

 多年前曾於某處讀到,喜招待伴侶享用燭光晚餐者,其實最不浪漫。這類人純粹是出於不知何謂浪漫,僅能選擇最約定俗成的形式傳達愛意。
 同樣的道理,似乎也能套用在兩岸那內容浮濫、包裝卻極盡鋪張之能事的婚紗照文化上。

 數年前,曾為某外電報導感動良久。內容敘述大陸鄉間一對老夫妻,年輕時因家中反對近親成婚,私奔避居山頂。由於山路陡峭,丈夫便為妻子開鑿石階。多年下來,鑿出的階梯高達六千多級。(見上圖。圖片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BrOBypSGBxO.Qxg59a3LmA--/article?mid=15500)
 照片中,倆人小小的身影佇立在石階頂端,望之令人動容。
 這份愛毫不矯揉造作。或許真正的關愛,其實就潛藏在日常生活裡出於實際需要、但卻僅是不經意流露的細節中。


﹡關於這對老夫婦的故事,詳情請見:http://tw.myblog.yahoo.com/jw!BrOBypSGBxO.Qxg59a3LmA--/article?mid=15500 或:http://vv0088.blog.163.com/blog/static/8589234220099199242269/

年節/千篇一律雜談

Posted by : antithesis |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 Published in

數日前,楊照批評過年音樂千篇一律,不禁教我擊掌叫好。這下終於有人道出了自己自幼至今的心聲。雖然自己有這領悟,大概是叛逆期開始的二十數年前>:)
全家老少共聚一堂已夠尷尬,打開電視,傳來虐耳的新年歌曲,以及新春特別節目中藝人賀歲的陳腔濫調,更是讓人不禁臉紅。

其實,國外的聖誕啥的也不遑多讓。似乎不分文化國界,人人都得藉節慶重複一回例行公事,只為確保一切平順如昔。但既已將之視為一年一度的盛事,為何不能多點創新?

說到這兒,不禁想評評日本氾濫的電子語音。

猶記在日本讀高中時,幾個豬朋狗友湊在一塊兒,常突發奇想致電其他朋友,佯裝KDD的話費催繳電話略事恐嚇。那日本歐巴桑的合成語音,只要稍稍抓到訣竅,誰都模仿得出。提款機等公共設施也就罷了。但連裝在自己車上的GPS亦是千篇一律的歐巴桑聲。
為求個人化,都發明一堆汽車改裝套件了。若駕台拉風跑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速奔馳,突然傳來個歐巴桑的「請左轉」柔聲勸導,豈不是頓時澆熄了滿腔熱血?
或許,也到了該開發些男子漢版本的時候了,例如越野賽navigator版,或機場塔台通訊員版啥的。若有幸安裝GPS,個人偏好想必是應援團那男性費洛蒙味十足的雄叫。
雖然箇中的右翼民粹色彩,總是濃得久久化不開。

永遠的反對派金浩華

Posted by : antithesis |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 Published in


 美國大學文科似乎很擅長煽動對保守主義、或任何被自由派界定為不公的現象的仇恨。念美術系大四那年,系上一位研究生看到年少無知的我對種族問題空有憤慨,卻找不出正確途徑宣洩,曾奉勸我得讀讀Howard Zinn的書。當年雖年少輕狂,但想到顧及課業之餘還得讀這類硬邦邦的文史書籍就頭痛,名字記是記下了,但隔天早上便被我拋諸腦後。時光在庸庸碌碌中飛逝,近二十年後的昨天,晚餐扒飯時不經意瞄見餐桌上的中國時報A17版斗大的標題『永遠的反對派金浩華』。順手拾起一讀,赫然發現就是這位當年因自己的無知而無緣觸及的大師。雖然約略可想像金浩華所宣揚的大概就是大學時左派教授認知中的那一套(個人對依階級鬥爭史觀重新闡述歷史一事,一直持保留態度。總感覺這一套常有僅以時下觀念進行批判,但完全忽視當年價值觀之嫌),但讀完這篇專欄,對這位貨真價實的正義之士於一月27日仙逝,也不禁感到悲從中來。看來該是買本《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來讀讀的時候了,雖恐湊不出時間細讀,至少也該看看漫畫版的《A People's History of American Empire》。林博文這篇專欄寫得感人肺腑,在此一字不漏轉述全文。

2010-02-03 中國時報

 美國藝文界最近走了幾個名人,有六○年代暢銷小說《愛的故事》作者西格爾(Erich Segal)、雖未得過奧斯卡但演技與長相皆不俗的珍西蒙絲(Jean Simons)、寫過六十多本小說與傳記的紐約上流社會律師歐肯克勞斯(Louis Auchincloss)、離群索居近六十年的《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J.D.Salinger,與金浩華同日辭世)以及專門向政府唱反調的左翼史學家金浩華(Howard Zinn)。
 這幾個有頭有腦的人物中,最令我感到惋惜的是因心臟病突發終年八十七歲的金浩華。他是美國學界的一個怪傑、一個激進派、一個真正的人民歷史家、一個永不知疲倦的社會活動家、一個永不停止反對的異議分子。他最近還做了兩件事,一是在左翼刊物《國家》(Nation)寫文章痛批歐巴馬第一年做得一塌糊塗;另一件是他出面邀請一批大牌影歌星錄製《人民說話了》(The People Speak)電視節目,請他們朗誦或歌唱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文獻、演講和歌曲。他擔任執行製作,因為他名氣太大,佩服他的人太多,包括摩根符立曼、麥特達門和天王歌手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在內的名家全都捧場,為兩個小時的節目增輝。
 金浩華和永遠向權力說真話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被視為是當代美國最有分量、最有影響力的反對派。他們兩個人是好朋友,都是猶太裔,也都在波士頓一帶教書,金浩華是波士頓大學榮休教授,喬姆斯基是劍橋麻省理工榮休教授,金浩華比喬姆斯基大五歲。金、喬雖同為永遠的反對派,但兩個人的出身背景卻大不相同,喬氏生於費城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希伯來文學者,從小即在書香和中產階級環境中成長,金浩華卻完全相反。這也是喬姆斯基以著書、撰文和演說來發抒其異議,而金浩華則經常走出書齋、走向街頭、甚至走入監獄的原因。也就是說,成長環境殊異,使他們表達抗議的方式亦不一樣。
 金浩華一九二二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貧民窟,父母親在經濟大恐慌時期開了一間糖果店,生意差,全家三餐常吃不飽。金浩華說他們住過布魯克林的每一個貧民窟,常因付不出房租而全家總是在房東討租之前就先跑一步。金氏高中畢業後就到造船廠打工,但他喜歡看書,先讀狄更斯小說,後來又加上馬克思,曾因組織工會被警棒打頭。一九四三年加入陸軍航空隊成為轟炸機飛行員(民主黨自由派大老麥高文亦為二戰轟炸機飛行員),因有戰功而獲勳章。他退伍後把勳章放在信封裡,並在信封上寫道:「Never again!」他說他並不否認戰爭總有它的道德核心,問題在於美國政府每次發動戰爭或介入戰爭,總是號稱「為道德而戰」,難道對手都是希特勒嗎?
 金浩華退伍後和他的妻子(當年在造船廠認識)住在老鼠為患的地下室,他去挖壕溝賺錢,妻子到釀酒廠做女工,金氏利用退伍軍人助學金(G.I.Bill)到私立紐約大學(NYU)念書,得了學士學位後,又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美國史,獲碩士與博士學位。一九五六年,金氏跑到南方黑人大學史坦爾曼(Spelman)學院當歷史系主任,教出好幾個有名的黑人,其中包括小說家愛麗絲.華克(Alice Walker)和「保護兒童基金會」創始人瑪麗安.萊特.費德曼(希拉蕊曾在這個基金會做事)。金浩華與學生一起為民權而示威,結果被學校解聘。一九六四年轉到波士頓大學任教,三年後出版第一本反越戰書,並在一九六八年和一位牧師專程到河內要求北越釋放三名美國戰俘,他們把戰俘帶回了美國。
 半個多世紀來,金浩華參與和組織無數次反戰、支持民權和其他抗爭,曾被下獄六次。七○年代初在蘭德(RAND)智庫做事的丹尼爾.艾斯伯獲得一部極機密的《五角大廈文件》(又稱越戰報告書),他怕聯調局查到,即把文件藏在金浩華家裡。一九八○年,金氏出版了一部以人民的觀點撰寫的《美國人民史》,出版社起初對這本書沒什麼把握,第一刷只印了四千多本。沒想到在很短時間裡即賣了二百多萬本,對新一代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史觀影響很大。歷史唯物主義者最愛講的一句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金浩華則在美國歷史的發展與演變中找出「人民的動力」,如廢奴運動、勞工運動、民權運動、婦運、同性戀爭權等,無一不是從小而上的人民改變歷史、創造歷史的動力。
 金浩華一頭白髮,看到人總是帶著有點羞澀的微笑。一九八八年他從波士頓大學退休,上最後一堂課時他宣布提早下課,因他要去示威,並邀請學生和他併肩遊行


※圖片來源:http://radicalteacherblog.wordpress.com/2010/02/02/howard-zinn-gramscian-intellectual/